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锦州医科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六次会议暨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6-07 】


第一部分 2021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立足新阶段,开启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学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开门红”,奋力步入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阶段。

一、党建引领,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践行“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党史学习教育推深做实,在“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办理实事68项,切实解决师生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学”和“悟”的自觉,“办”和“干”的主动,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的。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获批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5人获评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1人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荣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对干部进行涉面广、人员多、交流力度大的换届调整,提拔处级干部48人,交流处级干部94人,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得到完善,重要岗位、重要部门、关键环节廉政风险的动态监控进一步加强,监督治理效能系统提升。党建理论研究和统战工作创新发展,3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表彰,1项案例获得辽宁省统战工作优秀案例。以党建带团建,深化共青团改革,召开第二次学代会、研代会。获批省级志愿服务基地1个,1个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打造“四满意”工会,提高福利发放标准和种类,教职员工幸福感、获得感增强。离退休制度建设和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耐心细心精心提供贴心服务,得到老同志一致好评。

二、克难求进,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成效稳固加强

压紧压实各级防控主体责任,召开9次疫情防控指挥部会议研判部署工作,全校上下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全年教育教学秩序运行正常,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实现两手抓两手硬。本着应接尽接原则,校园疫情防控“免疫屏障”筑牢加固,疫苗接种率超过95%。防控应急处理有力有序,特别是西校园出现密接者后,以最严密的应急预案,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最有力的组织协调第一时间启动“战时”状态,最大程度降低校园疫情风险隐患,实现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校园安全稳定、社会舆情平稳。针对大连等地疫情,分批选派应急队员驰援疫情防控。疫情防控中,11人获评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三、聚焦内涵,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构建学校教学、科研、医疗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明确9大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核准机构设置与编制,基层单位和教辅力量得到充实。二是强化学科统领。在办学经费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持续投入,加强一流学科项目库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学科发展新生态,获一流学科建设成果6项。2021年全国医药类院校软科排名28位,临床医学学科稳定ESI1%排名,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首次进入ESI1%三是强化质量提升。在全国第十届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分获国赛铜奖与银奖;在辽宁省高校首届教师教学竞赛中,两位教师以绝对优势获得理科组2个特等奖。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1项作品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四是强化医院建设。按照大学学院式附属医院建设要求,主动对焦上级有关政策,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三所附属医院医疗收入、总收入均实现历史新高,区域医疗中心地位更加稳固。五是强化内部治理。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得到加强,对487项制度进行了起底式梳理,废止112项,修订90项,沿用285项,新增 43项。启动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完善资产经营公司结构调整。六是强化整改落实。省委巡视“回头看”长期整改扎实推进。“工学里”历史遗留问题化繁为简,除房照正在办理之中外,水、电、暖、燃气及货币化异地安置等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新校园建设推进取得新进展。

四、示范引领,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完善

围绕建党100周年,开展优良学风再造工程,涌现先进班集体31个,优良学风班5个,优良学风寝室8个,“5J”(安静学习、干净生活、礼敬身心、等竞公平、荣境致远)优秀班级18个,优秀组织单位4个,303人获得国家、省政府奖励。以系列主题教育涵养优良学风,获得省级赛事活动荣誉40余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守正创新,开展线上第三届民族文化节,获评辽宁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辅导员“三线并行”晋升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辅导员月例会、沙龙互动、素质能力大赛等形式促进队伍建设更加系统化、模块化、项目化和精品化,1人被评为辽宁省高校华育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组织开展十佳大学生表彰和事迹巡讲、“考研之星”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和毕业生成长经历座谈会,创新开展标杆文化,宣传榜样事迹,传递榜样力量。6419人次获奖助学金546.215万元资助。41名大学生参军入伍,位居辽宁省医学类院校第一名。

五、强基固本,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本科招生计划增加175人,生源录取质量稳步提升,录取率达到100.64%。省内近60%专业位次有新提升,医学类骨干专业生源跻身前24%,其中口腔医学生源跻身前15%,临床医学生源跻身前20%,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3.92%。学生考研率29.59%,其中,基础医学院、食品与健康学院考研率达到57.14%,公共卫生学院52.54%。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示范专业5个,临床药学、食品营养与健康、智能医学工程获批本科新专业。动物医学专业调整为五年学制。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8门课程被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1人获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称号,2门课程获省高校示范观摩思政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获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22项,省级校际合作项目10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7项。在首届全国、省优秀教材评选中,共有12部教材获奖。

积极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21条”,年度招生达到1014,创历年新高。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及培训工作有序完成。深入开展校企、校际合作,获批2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辽宁省研究生校际联合培养项目;推进实施“征途计划”,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5.14%

六、引优育强,人才引育工程推进富有成效

人才引进渠道拓展层次,获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理事单位。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育机制深入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17人;优先打造“长江学者”团队,引进博士2人,硕士2人,柔性引进杰出人才与领军人才各1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1人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项目,1人获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活动支持项目,7人获批“兴辽英才计划”项目。获批辽宁省开放办学教师互聘项目2个。集中开展师德师风示范教育和表彰工作。

七、研以致用,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效能稳步提升

依据科技政策,完善科技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厅局级科研项目8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实现历史性新突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签订横向课题47项。年度科研经费达到2910.8万元;转化科技成果41项,转化金额475.4万元;省内转化率92.7%。发表SCI收录论文198篇,授权专利39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管理不断强化,科研诚信和“三评”改革绩效评估试点开展,得到专家好评。5家企业入驻锦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园内孵化企业达到29家,校企合作科技攻关成效显著,成功获批辽宁省医学检测与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

八、厚植优势,区域医疗卫生工作领跑效应更加凸显

三所附属医院坚持疫情防控与医疗工作统筹推进,认真贯彻国办发〔202118号文件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大学学院式附属医院建设,在临床专科建设、学科建设、医疗服务、医联体建设、医院联盟建设、突发应急救治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共获批省名医6人、省青年名医9人、省名中医和青年名中医2人。三所附属医院尤其是附属第一医院为辽西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为锦州建成辽西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附属第一医院辽西医疗中心地位显著提升。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医院对外影响持续提升,获批国家、省发改委2.3亿元资金支持。新技术新项目精准实施,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持续增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38位;获批新技术20项;8项临床技术入选辽宁省卫生健康委推广项目。依托临床特色专科,建成专科联盟3个,辐射整个辽西地区,联盟医院达百家以上。远程MDT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远程心电技术服务中心分站达110家。辽宁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完成。克服疫情影响,经济收入起稳回升,实现经济总收入21.24亿元,同比增长11.60%

附属第二医院医疗能力大幅提升。五大口腔临床诊疗中心稳步发展,发挥临床特色专科,首席专家、青年名医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医院学科建设。“名医工作室”带动效应明显,社会认可度、满意度持续提高。口腔科普宣教和口腔健康义诊活动继续开展,成立口腔美学修复门诊,口腔健康筛查中心对外全面推广。儿童牙病诊治中心门诊量趋稳渐增,完成辽宁省儿童口腔健康服务项目阶段任务目标,医疗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2021年,实现经济总收入4272万元,同比增长37.9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附属第三医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临床科室建设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医院管理效率有效提高。新技术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确定12项新技术为重点支持项目。围绕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卒中、创伤中心加快建设,临床路径管理不断强化。“互联网+护理”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对接医院平台,创建护理专家工作室。“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步伐加快,积极筹建 “互联网医院”,实现锦州市首家挂牌并上线应用。DRG支付方式试点改革继续深化,与辽宁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和健康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2021年度,实现经济总收入4.65亿,同比增长22.27%

九、溯源求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深入发掘

以优秀品牌文化弘扬新时代大学精神,打造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校史文化和锦州医大精神文化新品牌。开展“追寻红医精神”文化活动,考察洮南老校址挖掘史料,在洮南和学校分别为第一任校长吴行敏塑像。紧紧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主线,开展主题研学、主题文化、主题实践、表彰慰问等活动,获辽宁省庆祝建党100周年“体音美”活动优秀组织奖。校内外媒体宣传力度加大,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发表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稿件50余篇,形成学史爱党、学史爱国的浓厚氛围。“一帮一”助困基金捐款和资助工作深入开展,全年募集捐款38万元。“强国号”正式上线,成为展现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窗口。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获“第二届辽宁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十、稳中求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跃上新台阶

国际化办学影响提升,应邀参加2021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并交流发言,得到参会高校的高度肯定。5项高层次项目获批为“辽宁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实现高层次教育合作项目新突破。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参与留学生“看中国”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走进辽宁高校留学生系列沙龙”活动,跨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文化节,有力展示学校开放办学良好形象。

十一、以人为本,综合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校园公共环境、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响应“双碳”目标政策,主校区热源变更改造完成。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2021年度省级节水型单位荣誉称号。支出工学里专项资金1354万元,完成“工学里”消防改造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增加创收,争取中央支持地方专项资金839万元,同比增长67%;在职研究生班收入2412万元;留学生教育收入875.92万元;资产经营公司总收入1023.7万元,利润330.7万元;附属动物医院诊疗收入实现较大增长,达到46万元;继续教育学院收入1220万元,争取省乡医专项资金346万元。创新开展校友交流活动,获得校友捐赠资金300余万元。强化内控管理,加强审计工作,完成审计项目 170 项,审计资金总额1938.6 万元。智慧化校园建设扎实推进,获批省高校“数字校园”培育单位。科学施策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简化档案查询流程,创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校园安全保卫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应急处突能力更加凸显,全年校园稳定,师生平安。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多的发展,学校克服疫情影响,奋力开局“十四五”,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的推进和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收获,是大家实干苦干、笃定前行取得的业绩。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全校师生员工,向因年龄原因退出一线管理岗位的同志们表示真诚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和师生员工的美好期盼,学校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亟待提质升级;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办学条件亟需改善;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三所附属医院距离大学学院式附属医院建设目标仍有差距。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保持高昂的斗志、增强拼搏的勇气,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第二部分 2022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2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学校工作总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主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改革赋能,发展至上”,不断夯实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坚实基础。

一、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为事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重点,强化基层党组织规范管理,加大示范支部和标杆院系建设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重大任务落实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把党的领导贯穿统筹推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推进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按照“123N(1所学校,2个校园,3个院区,N个基地)办学格局,统筹好、设计好、整合好现有办学资源,构建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对标特色鲜明和高水平,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各学院、研究院要扛起办学主体责任,促进内涵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党的二十大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爱党爱国教育,策划好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活动。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巡察监督,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实施品牌文化创建行动计划,强化“一训三风”教育,创新“一院一品”建设,开展好常态化升国旗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学校VIS标识设计方案,完成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创新融媒体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力。持续选树师德引领及优良学风的典范人物,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强化作风和纪律建设。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四风”。紧盯重点领域,推进“阳光三务”信息公开,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推动部门间有效协同。做好省委巡视长期整改、审计整改和干部离任经责审计工作。

凝聚党群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党校作用,创新活动形式与载体,开展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岗位胜任、管理能力等多维度干部专题培训。加强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共同为学校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加强党委对工会和共青团、学生会的领导,完善工会体系,加强二级工会建设,丰富职工文体活动。组织策划好“礼赞百年 致敬青春”庆祝共青团建团100周年系列活动,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搭建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作用平台,调整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二、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全力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坚决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建立“主动防控、精准防控、科学防控和综合防控”的系统防控思维。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精准把握《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五版)》《校园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20条(第三版)》《本土聚集性疫情校园应急防控措施20条》要求,压实“一办十组”分管责任。全校各级党组织要真正落实学校疫情防控要求,确保常态化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实行总值班责任制。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督导督查。

坚决实行校园全封闭管理。强化校园闭环管理、网格化管理、校门和围墙管理,不断改进各项工作。做好做足健康监测场所和物资储备,严格落实核酸检测制度,优化后勤服务保障,完善和细化疫情处置应急预案,开展实操演练。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高质量完成现有办学条件亟需改造项目,为保证师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最大限度满足网格化管理防控需求。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开设落实。实施思政课“提质创优”改革,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力争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个。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创新载体,出台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员“四支队伍”建设,在综合能力提升,知识结构拓展,工作作风转变上持续发力,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加强专业及课程建设。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以“四新”建设为统领,积极申办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管结合的交叉学科及儿科学等新专业。力争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20门。做好6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 积极遴选一批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树立教学典型,培育教学名师。做好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验收工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将“教、学、考、评、管”有机衔接充分融合,形成教学集中优势。深化“器官系统”课程模式改革,完善4个“卓越班”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安排。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动PBL和讨论式教学案例课堂应用。深化考试及教材管理改革,严格教材建设、选用、编写、审核等工作,力争参编出版规划教材(副主编以上)10部。修订试题库建设实施办法,推进教考分离。开展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综合考试改革,修订《锦州医科大学提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推进医学教育研究改革,围绕学校教学重难点问题开展教改课题研究60项。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突破。

完善实习实践管理。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科学安排临床医学类学生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力争获批省示范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12个。在依托辽西,立足辽宁的基础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建立高水平教学培养基地。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投入1300余万元加强实验实践中心、技能训练中心改建。组织好各级各类实践教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争取在各类大赛中取得新突破。设立劳动周,拓宽劳动教育模式,探索耕读教育新内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不断推动创业项目孵化和科技成果的产学研结合,力争获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60项。完善校企、校地、校际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力争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10项。

加强教学督导和质量监控。出台课程评估实施办法,开展重点课程督查工作。修订《锦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立体化”评价体系,构建校院联动的教风、学风联合检查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管,强化临床教学管理,严格课程过程考核,推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审核评估工作。

加强研究生教育精细化管理。围绕学校研究生创新教育21条,突出创新与质量,严格研究生学院各项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多途径提高生源质量,规范有序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全力完成1093人招生计划。加强研究生培养,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统筹规划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布局。完善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机制,扩大校内导师数量占比;按75%自主培养的目标要求,提高校内导师培养学生比重,加快推进自主培养进程。积极推进住培专硕“同质计划”,提升临床专硕培养质量。对照博士、硕士授权点建设指标,推进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硕士推免单位建设。

提高生源和就业质量。科学研判高考招生计划和录取模式变化影响,加强生源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科学制定本科生和第二学位招生计划。通过多元立体招生宣传网络,加强重点生源省市的招生宣传,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医学类及医学相关专业生源要稳定在全省生源的前25%。落实就业“三包”责任制,开展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实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周报、月报制,力争本科生年度就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5%以上。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学风建设力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努力打造“善学、多思、力行”的优良学风氛围,强化学生日常自我教育管理,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聚焦“寝室文化建设”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强基工程”,打造构建以学生寝室为核心的育人共同体。

倾心尽力服务学生。提供政策保障,全力做好学生资助育人和应征入伍。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规范做好勤工助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专职+内派”的辅导员联合互动,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加大力度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建设。

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创新设计,高质量做好毕业典礼和迎新系列主题教育。积极参与省内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的活动互联,开展好“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五、统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引育最大效益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修订引育高层次人才规定,精准引进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青年博士人才20人。构建高层次人才长期支持、稳定支持、重点支持体系,以“双一流”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引进、培育和建设优秀学术团队。加强人才服务管理,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形成“年轻硕士博士化、青年博士教授化、年轻教授专家化”的拔尖人才成长态势。多措并举扩大知名专家在学术领域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布局、完善梯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学术力量,集中学科资源,激发学术组织创新活力。做好新一轮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三所附属医院科主任遴选工作。严格岗位设定与人员编制的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既保证传统专业人才的精准、按需、择优补充,同时兼顾发展新专业师资队伍,办出特色。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推进职称、人事及绩效管理改革。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为抓手,优化分级管理制度和科学设置晋升条件,启动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研、医、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岗位分型和动态考核,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落实在岗职工工资调整政策。推进竞争性绩效管理改革,找准切入点,按照省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校内考核及评价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竞争性绩效激励体系,科学对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进行年终绩效考核。

  六、突出特色与内涵,加快推进学科科技创新发展

统筹推进学科建设。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学科建设经验和成果,明确未来学科建设重点任务,推动学科建设与“十四五”规划编制有效衔接、稳步落实。对标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做好8个一级学科的建设规划,继续推进学科发展新生态建设。按“双一流”学科建设考核清单,加大对一流学科的考核力度。实施好以博泽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为抓手的“育苗计划”。完成第三届学术委员及各分委员会换届工作。加强临床医学和毒理药理学学科建设,稳步提升ESI 1%排名。提高学报期刊影响力,自然版引用频次再提升;社科版医文结合办刊特色更加凸显。

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大医科理念,促进医工、医理、医农、医文的交叉融合。做强做大特色学科优势,持续完善基础医学省一流学科项目库建设,冲击更高层次的标志性成果。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着力提升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平台的支撑能力。推进二级生物安全防护(P2)实验室建设。
 
 强化学术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以“学术引领、创新强校”为主题,举办学术活动日。通过“学术大讲堂”和各学院学术活动日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深入落实《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实施方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依托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平台及实验室、高水平科研团队等,争取参与省“创新能力提升联合基金”。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培训和政策引导,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精准组织项目申报,省级、厅局级项目65项以上,力争国家级重点项目实现突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000万元,确保师均科研经费不低于6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达到200篇(其中IF105篇)。

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大校企科技合作力度,积极争取实质性合作项目3项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以上。构建多层次校企合作体系,拓宽社会需求与校内技术成果对接渠道,争取更多专利并积极促进专利属地化转化。争取科技成果转化25项,转化金额350万元以上,省内转化率80%以上。鼓励更多具有转化效益的科技人员入驻锦州医科大学科技园孵化经营,形成科技创新特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七、加强附属医院建设 以高水平医疗服务促高质量发展

附属第一医院要继续巩固和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地位。精准

用好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在现有良好内涵建设基础上大力提质增

效,促进优质资源有效扩容,打造省级高水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引领区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引进一批能够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现代化高精尖医疗设备设施,催生新技术、新项目孵化。潜心建好16个临床重点专科群,进一步转变医疗服务理念,把握和用好“互联网+医疗”新业态,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做好新一轮院内临床重点专科和首席专家、青年名医评选工作。全力推进辽宁省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二期项目高标准完成,做好呼吸与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力争获批新国债项目。强化基础护理,促进医护更加紧密结合,高质量延续优质护理服务。2022年医院门诊量增长10%以上,力争经济总量保持去年水平,大学学院式附属医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附属第二医院要夯实和提升区域口腔医疗中心地位。以“五

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提高“口腔健康全过程”服务能力,全面形成对区域内其他口腔机构的技术领先优势。要以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和拓展口腔专科联盟建设。充分争取优质口腔医疗资源,下决心做强口腔颌面外科,提高诊疗能力和科研实力。下大力气做大做强口腔名医工作室。着力引进和培育新技术、新项目,积极申办三级口腔专科医院,打造区域强大的口腔医疗中心。

附属第三医院要以建院百年为契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要以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为根本,加强外科各科室建设,提升外科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强内科各科室建设,推进内科治疗手段外科化,提高内科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医技科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医疗科室的有力支撑。以问题、目标和需求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准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升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大专科联盟建设,发挥专科联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集中、联合攻关”重要作用。做好建院100周年庆祝活动,彰显传承和新时代三院文化,增加全院医护员工的凝聚力、感召力、幸福感和获得感。2022年门诊量达到50万次,力争经济总量稳中有增。

八、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

拓展招生渠道,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授课本科生20人,药学专业全英文授课本科生1015人,研究生35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5人。优化生源国结构,开辟生源国,优化生源层次结构,争取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一带一路”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中非友好合作”等项目。全力通过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本科教育质量认证。抢抓机遇、把握节点、科学实施,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联合举办运动康复专业本科层次教育,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突破。

九、立足师生需要,持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发挥资金资产最大使用效益。提高社会资源募集能力,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地方财政项目,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修订相关的创收单位奖励分配办法,在保证创收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收入公平。加强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提高招标采购效率,推行网上商城采购方式。盘活资产“存量”,依规处置报废资产。

加大现有校园保障投入力度。着力对学生公寓、食堂浴池、西校园运动场等重点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改造。加快卫生所换址升级,依托附属第三医院医疗资源,提供更加优质的校内门诊部服务。深入推进大数据中心、新OA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数字化建设。整合图书馆资源,对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为师生提供更加便利温馨服务。增设校园围墙防护设施,加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提升人防和技防水平,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秋季学期,东西校园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师生。

强力推进新校园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对标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标准,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建设原则,积极对接省市有关部门,对旧校园土地及地上物进行资产评估,强力推进新校园建设,加快项目重新立项。

创新做好校友工作。创新校友工作形式,搭建共建参与、共享资源、共赢互惠的开放式校友平台,形成校友工作网络。通过网络化的校友服务与联络,鼓励校友参与学校育人,争取校友全方位支持学校发展,开创校友工作新局面。

2022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师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扬优势、补短板、抓落实、促改变,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